心肌肌鈣蛋白(cardiac troponin, cTn)—心肌損傷標志物
疑似ACS患者癥狀以急性胸部不適為主,表現(xiàn)為疼痛、壓迫、氣悶和灼燒感。應在首次醫(yī)療接觸內10min內完成首次ECG檢查,根據(jù)ECG結果將初診ACS患者分成兩組:STEMI(胸痛持續(xù)一般>20min)和非ST段抬高的ACS(NSTE-ACS)。
STEMI患者救治要以縮短總的心肌缺血時間、盡早行再灌注治療、恢復有效心肌血流為原則。研究顯示,STEMI患者在發(fā)病后1h(黃金時間段)內若得到確診和有效救治,病死率可由9%降低至3%;若在發(fā)病后3~4h得到確診和救治,病死率將升高5倍左右。NSTE-ACS包括NSTEMI和UA,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差異大,應建立基于危險分層的治療策略,根據(jù)病情危險程度分層施治。常用的風險評分模型包括GRACE風險評分和TIMI風險評分。初步評估或再次評估明確為極高危的患者,應在2h內實施緊急介入治療 [經皮冠狀動脈干預(PCI)];對高?;颊?,指南建議24 h內行早期介入治療;對于癥狀或缺血反復發(fā)作的中?;颊呖稍?2h內選擇介入治療。
對于NSTE-ACS患者,早期排除/診斷和危險分層非常重要,臨床需要使用準確且高敏感性的心肌損傷標志物。cTn是心肌損傷時可在血液中檢測到的高特異性和高敏感性的標志物,是指南中推薦的ACS,尤其是NSTEMI首選的診斷標志物。當cTn>99th正常參考值上限(URL)時,定義為心肌損傷;20%的cTn水平變化是鑒別急性和慢性心肌損傷的關鍵,急性心肌損傷如果同時存在缺血表現(xiàn),則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(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,AMI),但應注意非冠脈事件導致的cTn升高。
心肌肌鈣蛋白(cTn)的臨床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急性冠脈綜合征(ACS)診斷、預后判斷、治療和危險分層方向的格局,其對急性心肌梗死(AMI)的診斷被相關國際指南列為Ⅰ級a類推薦。隨著肌鈣蛋白檢測敏感性的不斷提高,即高敏心肌肌鈣蛋白(hs-cTn)的檢測在臨床實驗室的廣泛開展,導致部分非冠狀動脈缺血事件引起肌鈣蛋白升高的檢出率大大提高,由此引發(fā)的臨床困惑時有發(fā)生。同時,臨床診療流程中對cTn報告時間要求越來越短(20 min內),有更多的肌鈣蛋白檢測方法[以即時檢測(POCT)為主]被臨床關注和使用
肌鈣蛋白(Tn)是一種異三聚體復合物,包含TnC、TnT、TnI三個亞基,在骨骼肌和心肌均有表達,是肌肉興奮收縮耦聯(lián)中重要的結構蛋白。心肌細胞中心肌肌鈣蛋白I(cTnI)和心肌肌鈣蛋白T(cTnT)由單獨基因編碼,與骨骼肌細胞中的sTnI和sTnT完全不同。出生后0~9個月內慢速骨骼肌TnI與心肌TnI共同在心臟表達,隨后心肌細胞只表達cTnI。大部分cTn結合在細肌絲上構成心肌細胞骨架,僅2%~8%為游離形式存在于細胞質中。當心肌細胞壞死、凋亡、更新、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以及膜泡形成時,肌鈣蛋白被釋放入血,并被足夠敏感的方法檢測到。心肌梗死發(fā)生后,外周循環(huán)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游離cTnI、cTnT、cTnI-cTnC復合物,以及全分子量和低分子量cTnT-cTnI-cTnC三聚體。釋放后,循環(huán)中的cTn被降解、片段化并經腎臟清除。腎功能損傷會影響其血中清除速度,特別是分子量略大的cTnT。cTnT會在心肌梗死后快速達峰,隨后緩慢降低。下降過程中(第4~5天),由于含cTnT的相關片段的進一步酶解而出現(xiàn)輕度二次升高,稱為“雙峰現(xiàn)象”。cTnI和cTnT特異地表達于心肌細胞中,心肌損傷或壞死時以單體和復合物等多種形式釋放到外周血,是心肌損傷的生物標志物,兩者在AMI診斷中具有同等價值。(2)hs-cTn檢測技術可檢出從心肌細胞胞漿內釋放至外周循環(huán)血中的少量游離cTn。
hs-cTn與con-cTn
con-cTn通常在AMI患者出現(xiàn)癥狀后4 h升高,并持續(xù)2周左右。非ST段抬高ACS中,con-cTn小幅升高通常持續(xù)2~3 d。單次con-cTn檢測水平低于99th URL,仍有10%左右的住院死亡風險,因此不能單獨作為非ST段抬高ACS排除標準。大部分患者在6~9 h后再次檢測時,con-cTn水平均升高。POCT-cTn敏感性僅達到con-cTn敏感性水平(有些甚至敏感性更低),高敏的POCT-cTn仍在研發(fā)探索當中,因此單次檢測con-cTn陰性或低于LoD不可直接排除AMI,應在至少6h后再次檢測
臨床應用
在ACS診斷中的應用
1.AMI診斷:需要強調cTn高于99th URL是診斷AMI的必要條件,但不是唯一條件。臨床診斷AMI必須有臨床缺血證據(jù)支持,無臨床缺血證據(jù)的cTn急性升高或降低,不能診斷為AMI。在數(shù)小時或數(shù)天內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cTn變化在診斷AMI中也非常重要,升高或降低的變化在診斷AMI中的臨床意義是一致的,取決于采血的時機。應用hs-cTn變化值診斷AMI時,絕對變化優(yōu)于相對變化。連續(xù)監(jiān)測時,hs-cTn表現(xiàn)為升高還是下降取決于采血時機和病程,通常AMI發(fā)生時,hs-cTn快速升高,然后緩慢下降,其幅度部分取決于血管閉塞情況和梗死面積。AMI診斷標準包括:cTnT或cTnI(首選hs-cTn)水平升高和(或)降低,且至少有1次超過健康人99th URL,并伴有至少1種臨床缺血證據(jù):(1)急性心肌缺血的癥狀;(2)新發(fā)心電圖缺血性改變;(3)心電圖出現(xiàn)病理性Q波;(4)影像學證據(jù)顯示存活心肌丟失或與缺血原因一致的節(jié)段性室壁運動異常;(5)血管造影或尸檢發(fā)現(xiàn)冠狀動脈內血栓。
2.非ST段抬高AMI診斷:所有可疑ACS的患者均應該測定肌鈣蛋白,首選高敏肌鈣蛋白,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顯著優(yōu)于肌酸激酶(CK)、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、肌紅蛋白(Myo)、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(h-FABP)及和肽素(Copeptin)。癥狀出現(xiàn)后cTn可快速升高并持續(xù)數(shù)天,尤其hs-cTn水平通常在癥狀出現(xiàn)后1 h內即可升高。連續(xù)采血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肌鈣蛋白濃度變化是診斷非ST段抬高AMI的重要手段。與con-cTn相比,hs-cTn可顯著提高早期胸痛患者診斷精確性。hs-cTn替代con-cTn用于急診疑似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診斷時,可提高非ST段抬高型AMI診斷率(1型心肌梗死相對增加約20%,2型心肌梗死相對增加200%),不穩(wěn)定心絞痛(UA)診斷的比例減少,同時伴隨更低的死亡風險。
心肌損傷的診斷和鑒別
心肌損傷的診斷標準:cTn高于99th URL診斷為心肌損傷,如果伴隨著上升或下降考慮為急性心肌損傷;如持續(xù)升高狀態(tài),且增幅變化<20%則可能為慢性心肌損傷。心肌損傷可見于多種心臟和非心臟疾病。
cTn用于診斷心力衰竭相關的心肌損傷或心肌梗死;
cTn用于診斷Takotsubo綜合征;
cTn用于診斷腎臟疾病相關的心肌損傷;
cTn用于診斷全身性疾病導致的心肌損傷;
cTn用于診斷手術操作相關的心肌損傷;
cTn高于99th URL,且變化幅度超過20%,考慮為急性心肌損傷;如持續(xù)升高狀態(tài),且增幅變化<20%,則可能為慢性心肌損傷。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結合臨床情況是明確心肌損傷病因的重要手段。心力衰竭、腎功能不全、全身性疾病、手術、感染甚至藥物治療均能導致心肌損傷,不同疾病的確診需要結合臨床情況。
參考:
《急診胸痛心血管標志物聯(lián)合檢測專家共識》 (2022版)